黄精:仙人余粮,补中胜品

图片 我们七日的道家辟谷,会吃辟谷丸,主材是黄精和芝麻。 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横走呈结节状膨大,叶轮生。《中国药典》(2020版)收录滇黄精(大黄精)、黄精(...


图片

我们七日的道家辟谷,会吃辟谷丸,主材是黄精和芝麻。

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横走呈结节状膨大,叶轮生。《中国药典》(2020版)收录滇黄精(大黄精)、黄精(鸡头黄精)、多花黄精(姜形黄精)3种,民间按形态区分命名。其药用历史超2000年,被誉为“长生不老药”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“得坤土之精,为补养中宫之胜品”,具补气养阴、健脾润肺、益肾填精之效。

生品刺激咽喉,炮制可消除麻舌感,增强补益作用。

‌传统古法九蒸九晒古法:唐朝《食疗本草》首载,蒸晒循环9次,减重77.3%,得率22.7%,成品乌黑柔软、糖性浓烈。

酒制/黑豆制:酒炖(黄酒拌匀蒸透)助补肾;黑豆汁共煮增强健脾润肺之效。

现代多高压蒸制(120℃、2小时)替代九蒸九晒,多糖保留率高,适用于工业化生产。

功效与性味归经

功效,补气养阴、健脾益肾、润肺止咳,主治脾胃虚弱、肺燥干咳、内热消渴、精血不足。从性味归经观之,其性味:甘,平。甘味补益和中,性平不燥,寒热证皆可用。

归经:脾、肺、肾三经。

脾:补中益气,治食少乏力;

肺:润燥止咳,治干咳咯血;

肾:填精固本,治腰膝酸软、须发早白。

禁忌:痰湿内盛、中焦虚寒者慎用,免加重腹胀泄泻。

配伍

黄精+枸杞:肝肾阴虚型糖尿病,改善腰膝酸软、头晕失眠。

黄精+麦冬:阴虚口干、肠燥便秘,增强养阴生津。

黄精+当归(1:1):调理脾肾肝,祛湿化痰,治单纯性肥胖。

黄精+党参:脾气虚弱型消化不良,提升脾胃运化。

方剂

汉唐时期奠基方剂‌

‌漆叶青粘散(东汉《华佗神方》)

组成:黄精(青粘)、漆叶(玉竹叶)

功效:乌发延年,利五脏,轻身益气

黄精膏(唐代《千金方》)

制法:黄精蒸熟绞汁煎膏

功效:延年驻颜,需配伍姜桂汤增强补阴

五精酒(唐代《千金翼方》)

组成:黄精+天冬+松叶+白术+枸杞

功效:补肝肾、健脾胃,治体倦乏力、须发早白

2. 宋金元时期

‌黄精地黄丸(宋代《圣济总录》)

组成:黄精+生地黄

功效:辟谷长生,填精益髓

预知子丸/镇心丸(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)

组成:黄精+预知子+枸杞+朱砂

功效:宁心安神,治心悸健忘、神志恍惚

二精丸(枸杞丸) (宋代《奇效良方》)

组成:黄精+枸杞(1:1)

功效:滋阴补肾,为萎缩性胃炎基础方

3. 明清时期成熟方剂‌

‌九转黄精丹(清代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)

组成:黄精+当归(等量酒蒸)

功效:补气养血,治面黄肌瘦、体弱贫血

延龄聚宝丹(明代《普济方》)

组成:黄精+枸杞+何首乌+桑葚

功效:补五脏虚损,抗衰老

打老儿丸(明代《扶寿精方》)

配伍特色:黄精汁浸川牛膝,强化壮筋骨

专科方剂‌

‌1. 代谢及男科疾病‌

‌玉泉丸(经典名方)

组成:黄精+麦冬+枸杞

功效:养阴生津,主治消渴症(糖尿病)

补肾强精汤(现代验方)

组成:黄精+鹿角胶+淫羊藿

功效:治少精、无精症,提升生育力

黄精四草汤(高血压方)

功效:平肝降压,配伍稀莶草、夏枯草

2. 呼吸与消化系统‌

‌百令胶囊(经典中成药)

组成:黄精+麦冬+沙参

功效:养阴清肺,治慢性支气管炎

黄精芡实汤(《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》)

功效:健脾养阴,治中消证

3. 神经与皮肤科‌

‌松花膏(金代《宣明论》)

组成:黄精+防风+野菊花

功效:宣肺化痰,治劳嗽痰喘

黄精丸(元代《丹溪心法》)

组成:黄精+苍耳叶+乌蛇

功效:祛风解毒,治大风病(麻风)

茶方与药膳配方

黄精玉竹茶:黄精15g+玉竹15g,煎水代茶,强心润肺。

黄精枸杞茶:黄精15g+枸杞15g,研粉冲泡,治干咳久咳。

黄精黑米粥:黄精15g+黑米100g+陈皮,减肥益寿。

黄精炖乌鸡:黄精15g+乌鸡500g+山药50g,低盐清炖,健脾补肾。

道家称“仙人余粮”,《道藏》载服食可“延年不老,颜色鲜明,发白更黑”。葛洪《抱朴子》言:“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”。总在辟谷时,古法炮制:《太清经断谷法》载黄精煮汁浓缩成膏,长期服用“绝谷除百病”。可以做代餐方:黄精芝麻丸(黄精+黑芝麻+核桃+蜂蜜),辟谷期替代五谷。

做养生的,可以在黄精上下点功夫,做一些茶饮,膏方,代餐丸,药膳。以上仅作参考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